来源_茂勤财务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6日
赞助费需要征收增值税吗?
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我想了解企业新固定资产是否可以一次性税前扣除的问题,比如具体有哪些注意要点?一起看看吧~◤固定资产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解读◢现行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新固定资产500万以下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该项优惠并未限定行业,所有行业皆可享受。企业可以选择“一次扣除”,也可以选择不享受该项优惠政策。01.优惠政策执行时间是什么时候?企业在2023年12月31日前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02.固定资产范围包括哪些?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发票、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企业所得税将固定资产分为五大类:(一)房屋、建筑物;(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五)电子设备。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是指设备、器具,而本优惠政策所称机器、设备是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03.固定资产“新”在哪里?“新购进”中的“新”字,只是区别于原已购进的固定资产,不是规定非要购进全新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的旧的固定资产也可以。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购进的新固定资产和旧固定资产在内。也就是在优惠期内,购买的不论是新固定资产,还是旧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在500万以下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固定资产取得方式不同,购买时点的确定也有所差别。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购置设备应以设备发票开具时间为准;采取分期付款或赊销方式取得设备,以设备到货时间为准;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原则上以建造工程竣工决算时间为准。04.“单位价值”是什么?“单位价值”是一个、一台、一辆、一套等的价值,小于等于500万元。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灰虼,购入设备的设备基础工程款、安装费、运输费等也要计入原值后一次性扣除。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500万元的界定如果企业是一般纳税人,其取得的扣税凭证符合规定且该一般人按规定进行了勾选认证抵扣了进项税额,那么该固定资产的价格就是不含增值税的;如果其取得的是普通发票或取得了扣税凭证不符合规定或符合规定该纳税主动放弃抵扣的,则该固定资产的价格就是含增值税的。如果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其购进固定资产不得抵扣,该固定资产的价格就是含增值税的。或者纳税人购进免税的固定资产,则该固定资产就是取得的发票票面价格。05.研发设备选择一次性扣除,加计扣除如何操作?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符合税法规定且选择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在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时,就税前扣除的折旧部分计算加计扣除。由于购入的设备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的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所以以税前扣除的金额计算加计扣除。▼何时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管理目录中明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一次性扣除在季度预缴时即可享受。政策依据: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3.《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4年第6号)4.《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46号)5.《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0号)6.《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修订后的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 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3号)更多财税政策、及时获取财税新政请关注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库,了解更多相关财税问题,欢迎关注,带你解决工作中的税务问题。相关推荐: 这几种特殊情形能适用“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吗?
【论文关键词】注意力经济;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即是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高竞争优势,企业该如何合理的运用营销策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带给我们的是信息时代到注意力时代的转变,有了更多更广更纷繁复杂的信息,信息以爆炸方式激增,而人们有限的注意力,怎样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为了出售其产品发票,不惜在营销手段和方式上不断出新、出奇,花样百变,夺人耳目。但是,过犹不及也适用于营销,营销手段用的过度也会产生副作用。各种战术轮番轰炸,让人在初感新奇之后,就会产生疲劳与厌恶感。 如何合理的运用营销策略在注意力经济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引起注意力的同时又不让人感觉到乏味无聊,甚至是反感,因此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营销手段。 1 基于注意力经济下的营销策略状况分析 1.1 注意力经济的提出 注意力经济 这一观点最早见于美国加州大学学者Richard A.Lawbam在1994年发表一篇题为《注意力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ttention)的文章。 最早正式提出 注意力经济 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迈克尔 戈德海伯(Michael H.Goldhaber)1997年在美国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目前有关信息经济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对于信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这是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赫伯特 西蒙说过的。的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使自己的信息有效的传达给目标群体就是注意力经济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又要做到适时的切合消费者的心智模式,找到情感上的共鸣。 1.2 营销手段在注意力经济下的例证分析 1.2.1 2008年奥运的超级营销 2008年的夏天,让亿万人铭记,我们成功举办了第29夏季奥运会,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北京。在这里是各国体育健儿友谊竞争的舞台,也是我们展示实力的舞台,更是各个商机蕴含的源泉。不难发现很多企业都用这个舞台实现了企业飞腾。 可口可乐、联想、GE、韩国三星电子等都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这些品牌遍及了全球范围,让各个品牌利用奥运会宣传自己的同时,也让北京奥运会走进了全世界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北京奥运。不能成为全球的合作伙伴,阿迪达斯、石化、海尔、网通、搜狐、银行等品牌择其次成为了合作伙伴、独家供应商、赞助商,也借奥运这股风,将品牌影响力带到了各个角落。 1.2.2 过度营销 送礼就送脑白金 这句话,大家依然熟悉,我们不可忽视它当时带来的轰动效应,大家送礼都送脑白金。铺天盖地的广告,脑白金带了了保养品的销售高潮。脑白金也成功的将消费者的眼球吸引住,成功的达到了注意力经济的目标点。然而,时隔不久,观众对 脑白金 的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和 黄金搭档 的 送老师、送亲友、送领导 广告很反感,这就是过度营销带来的后果,太多的广告,太多的观念灌输,缺乏新的吸引点导致了陈旧带来的不良影响,给企业的形象带来弊端。 2 营销手段的合理运用 2.1 建立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一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首先在于创立起企业的文化,品牌价值,当企业的文化,品牌价值较高的时候,企业的品牌已是吸引顾客的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不再需要过多的广告来进行轰炸式宣传。像我们熟悉的宜家就带展示了经济、环保、方便的家居用品,直接吸引了广大消费之的注意力;在运动品牌里,我们大家会很自然的想到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因为它们的品牌文化向我们提供了运动的美与健康,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杉,要在注意力经济下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要长期的保持这样的竞争力,首先就要有强势的企业品牌,文化底蕴。 2.2 差异化的营销 当产品发票的同质性越来越强的时候,企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力,必然就要体现自己的不同。差异化意味着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独一无二。差异化策略凸现了产品发票的优势,差异化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才能掠夺大众的注意力。差异化有多种实现方法,不管是产品发票包装、功能、价格、广告甚至精神文化理念等,我们都有可能找到差异化的突破点。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饮料 王老吉 ,既是在功能上的创新,也是品牌个性上的创新,一般饮料的功能是解渴,王老吉在其中加入 预防上火 的功能,除了解渴,还能防止上火。王老吉作为第一个预防上火的饮料推向市场,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饮料的观念,新功能的增加,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和喜爱。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需要想方设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成功吸引眼球的同时不能引起大众的反感,企业就要合理的运用营销手段,恰如其分运用好各种营销的战略战术,才能使企业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同时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也不断变化,消费者、竞争对手也都在不断地变化调整着,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也可能明天就被人模仿,那么企业自身一地要不断的变化,求实创新,保持差异化。 参考文献: [1]差异化营销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营销利器,经济论坛 营销导师[J],2005 [2]托马斯 达文波特,注意力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菲利普 科特勒,营销管理[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白光,品牌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美]戴维 阿克,创建强势品牌[M], 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 责任编辑:老A 信用危机下保健品行业品牌战略营销浅析